目录 物流的概念 物流的起源及发展 国外物流发展史 物流的划分 物流的实质及其作用
物流(现代物流英文:logistics,传统物流英文:physical distribution)
物流的概念 解释一:
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相关信息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所进行的计划、实施和治理的全过程。
解释二:
在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的定义中指出:物流是“物品从供给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解释三:
物流中的“物”是物质资料世界中同时具备物质实体特点和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移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流”是物理性运动,这种运动有其限定的含义,就是以地球为参照系,相对于地球而发生的物理性运动,称之为位移。流的范围可以是地理性的大范围,也可以是在同一地域、同一环境中的微观运动,小范围位移。“物”和“流”的组合,是一种建立在自然运动基础上的高级的运动形式。其互相联系是在经济目的和实物之间,在军事目的和实物之间,甚至在某种社会目的和实物之间,寻找运动的规律。因此,物流不仅是上述限定条件下的“物”和“流”的组合,而更重要在于,是限定于军事、经济、社会条件下的组合,是从军事、经济、社会角度来观察物的运输,达到某种军事、经济、社会的要求。
物流的起源及发展 假如从物体的流动来理解,物流是一种古老又平常的现象。自从人类社会有了商品交换,就有了物流活动(如运输、仓储、装卸搬运等)。而将物流作为一门科学,却仅有几十年的历史。因此说物流是一门新学科。
物流作为一门科学的诞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少学者们经过长期的理论酝酿,逐渐熟悉到在生产活动中,过去被人们看成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的组成领域里,具体分析起来有一种活动是没有直接参与实际生产制造过程的,而是与工艺有关但却另有特性,那就是物流。生产活动假如进行专业的细分,又可分成两个组成部分,一部分是生产工艺活动,一部分是物流活动。通过对物流这一概念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探索,我们可以熟悉到物流的发展历程。
1、传统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
物流的概念是随着交易对象和环境变化而发展的,因此需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物流在英语中最初为physical distribution(传统意义上的物流)。distribution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1921年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some problem in market distribution)一书中提出物流是与创造需求不同的一个问题,并提到物资经过时间或空间的转移,会产生附加价值。这里,market distribution指的是商流;时间和空间的转移指的是销售过程的物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1918年,英国犹尼里佛的利费哈姆勋爵成立了即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其公司宗旨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商品及时送到批发商、零售商以及用户的手中,这一举动被一些物流学者誉为有关物流活动的早期文献记载。
30年代初,在一部关于市场营销的基础教科书中,开始涉及物流运输、物资储存等业务的实物供给(physical supply)这一名词,该书将市场营 销定义为影响产品氖权转移和产品的实物流通活动。这里,所说的所有权转移是指商流;实物流通是指物流。
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最早对物流进行了定义: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与从生产地到消费 地点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活动。
上述历史被物流界较普遍地认为是物流的早期阶段。
日本在1964年开始使用物流这一概念。在使用物流这个述语以前,日本把与商品实体有关的各项业务,统称为流通技术。1956年日本生产本部派出 流通技术专门考察团,由早稻田大学教授宇野正雄等一行7人去美国考察,弄清楚了日本以往叫做流通技术的内容,相当于美国叫做 physical distribution(实物分配)的内容,从此便把流通技术按照美国的简称,叫做p·d,p·d这个术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1964年,日本池田内阁中五年计划制定小组平原谈到p·d·这一术语时说,比起来,叫做′p·d′不如叫做′物的流通′更好。1965年,日本在政府文件中正式采用物的流通这个术语,简称为物流。
1981年,日本综合研究所编著的《物流手册》,对物流的表述是: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从物流的范畴来看,包括:包装、装卸、保管、库存治理、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诸种活动。
我国开始使用物流一词始于1979年(有人认为,孙中山主张贸畅其流,可以说是我国物流思想的起源)。1979年6月,我国物资工作 者代表团赴日本参加第三届国际物流会议,回国后在考察报告中第一次引 用和使用物流这一述语。但当时有一段小的曲折,当时商业部提出建立物流中心的问题,曾有人认为物流一词来自日本,有崇洋之嫌,乃改为建立储运中心。其实,储存和运输虽是物流的主体,但物流通 更广的外延。而且物流是日本引用的汉语,物流作为实物流通的简称, 提法既科学合理,又确切易懂。不久仍恢复称为物流中心。1988年台湾也开始使用物流这一概念。 1989年4月,第八届国际物流会议在北京召开,物流一词的使用日益普遍。
2、现代物流(logistics)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军火等进行的战时供给中,首先采取了后勤治理(logistics management)这一名词,对军火的运输、补给、屯驻等进行全面治理。从此,后勤逐渐形成了单独的学科,并不断发展为后勤工程(logistics engineering)、 后勤治理 (logistics management)和后勤分配(logistics of distribution)。后勤治理的方法后被引入到商业部门,被人称之为商业后勤(business logistics)。定义为包括原材料的流通、产品分配、运输、购买与库存控制、储存、用户服务等业务活动 ,其领域统括原材料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
在50年代到70年代期间,人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狭义的物流,是与商品销售有关的物流活动,是流通过程中的商品实体运动。因此通常采用的仍是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词。
1986年,美国物流治理协会(n.c.p.d.m;national council of phy- 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改名为c.l.m 即 the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将physical distribution改为logistics,其理由是因为physical distribution的领域较狭窄,logistics的概念 则较宽广、连贯、整体。改名后的美国物流协会(c.l.m)对logistics 所做的定义是:以适合于顾客的要求为目的,对原材料、在制品、制成品与其关联的信息,从产业地点到消费地点之间的流通与保管,为求有效率且最大的′对费用的相对效果′而进行计划、执行、控制。
3、logistics与physical distribution的区别
logistics与physical distribution的不同,在于logistics已突破了商品流通的范围,把物流活动扩大到生产领域。物流已不仅仅从产品出厂开始,而是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直到废 旧物品回收等整个物理性的流通过程。这是因为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大型的制造商往往把成品零部件的生产任务,包给其他专业性制造商,自己只是把这些零部件进行组装,而这些专业性制造商可能位 于世界上劳动力比较便宜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物流不但与流通系统维持密切的关系,同时与生产系统也产生了密切的关系。这样,将物流、商流和生产三个方面边结在一起,就能产生更高的效率和效益。近年来日、美的进口批发及连锁零售业等,运用这种观念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提到的logistics的特点是: ①其外延大于狭义的物流(即销售物流),因为它把起点扩大到了生产领域; ②其外延小于广义的物流(business logistics),因为它不包括原材料物流; ③其外延与供给链的外延相一致,因此有人称它为供给链物流。
logistics一词的出现,是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前物流业正在向全球化、信息化、一体化发展。一个国家的市场开放与发展必将要求物流的开放与发展。随着世界商品市场的形成,从各个市场到最终市场的物流日趋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发,使信息系统得以贯穿于不同的企业之间,使物流的功能发生了质变,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同时也为物流一体化创造了条件;一体化意味着需求、配送和库存治理的一体化。所有这些已成为国际物流业发展方向。
可以说,进入八十年代以后,传统物流已向现代物流转变。现代物流是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理性运动,但不是物和流的简单组合,而是经济、政治、社会和实物运动的统一。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时间创造价值,弥补时间差创造价值,延长时间差创造价值。现代物流包括信息业、配送业、多式联运业和商品交易业。现代物流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日本物流业每增长2.6%,会使国民经济增长率1%。
物流目前比较流行的翻译方法为:logistics
国外物流发展史国外物流发展史请参见:国外物流发展史
物流的划分 目前在分类标准方面并没有统一的看法,许多学者采取了如下对应划分的方法:
(1)宏观物流和微观物流;
(2)社会物流和企业物流;
(3)国际物流和区域物流;
(4)一般物流及非凡物流。
宏观物流 宏观物流是指社会再生产总体的物流活动,从社会再生产总体角度熟悉和研究的物流活动。这种物流活动的参予者是构成社会总体的大产业、大集团,宏观物流也就是研究社会再生产总体物流,研究产业或集团的物流活动和物流行为。
宏观物流还可以从空间范畴来理解,在很大空间范畴的物流活动,往往带有宏观性,
在很小空间范畴的物流活动则往往带有微观性。
宏观物流也指物流全体,从总体看物流而不是从物流的某一个构成环节来看物流。
因此,在我们常提出的物流活动中,下述若干物流应属于宏观物流,即:社会物流、国民经济物流、国际物流。宏观物流研究的主要特点是综观性和全局性。宏观物流主要研究内容是,物流总体构成,物流与社会之关系在社会中之地位,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物流系统和国际物流系统的建立和运作等。
微观物流 消费者、生产者企业所从事的实际的、具体的物流活动属于微观物流。
在整个物流活动中,之中的一个局部、一个环节的具体物流活动也属于微观物流。
在一个小地域空间发生的具体的物流活动也属于微观物流。
针对某一种具体产品所进行的物流活动也是微观物流。我们经常涉及的下述物流活动皆属于微观物流,即:企业物流、生产物流、供给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物流、生活物流等,微观物流研究的特点是具体性和局部性。
由此可见,微观物流是更贴近具体企业的物流,其研究领域十分广阔。
社会物流 社会物流指超越一家一户的以一个社会为范畴面向社会为目的物流。这种社会性很
强的物流往往是由专门的物流承担人承担的。社会物流的范畴是社会经济的大领域。社会物流研究再生产过程中随之发生的物流活动,研究国民经济中物流活动,研究如何形成服务于社会、面向社会又在社会环境中运行的物流,研究社会中物流体系结构和运行,因此带有综观和广泛性。
企业物流 企业物流是指企业内部的物品实体流动。它从企业角度上研究与之有关的物流活动,是具体的、微观的物流活动的典型领域。
国际物流 国际物流是现代物流系统发展很快、规模很大的一个物流领域,国际物流是伴随和
支撑国际间经济交往、贸易活动和其它国际交流所发生的物流活动。由于近十几年国际间贸易的急剧扩大,国际分工日益深化,东西方之间冷战的结束,以及诸如欧洲等地一体化速度的加快,国际物流也成了现代物流研究的热点问题。
区域物流 相对于国际物流而言,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物流,一个城市的物流,一个经济区域的物流都处于同一法律、规章、制度之下,都受相同文化及社会因素影响,都处于基本相同的科技水平和装备水平之中,因而,都有其独特的特点,都有其区域的特点。研究各个国家的物流,找出其区别及差异所在,找出其连结点和共同因素,这是研究国际物流的重要基础。物流有共性,但不同国家有其特性,例如日本的物流,海运是其非常突出的特点,日本国土狭小,覆盖全国的配送系统也很有特点。美国物流中,大型汽车的作用非常突出,欧洲各国由于一体化进程,各国分工的特点也很突出等等。这种研究不但对熟悉各国的物流的特点会有所帮助,而且对促进互相学习、促进发展方面作用巨大。日本便是在研究美国物流基础上,吸收、消化、发展起独具特色的物流。
区域物流研究的一个重点,是城市物流,世界各国的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点,是社会分工,国际合作的加强,以致使一个城市及周边地区,都逐渐形成小的经济地域,这成了社会分工,国际分工的重要微观基础。城市经济区域的发展有赖于物流系统的建立和运行。
城市物流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例如,一个城市的发展规划,不但要直接规划物流设施及物流项目,例如建公路、桥梁、建物流团地,建仓库等,而且,需要以物流为约束条件,来规划整个市区,如工厂、住宅、车站、机场等。物流已成了世界上各大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要研究的一项重点。
在城市形成之后,整个城市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人民活动等活动也是以物流为依托的,所以城市物流还要研究城市生产、生活所需物资的如何流入,如何以更有效形式供给给每个工厂,每个机关,每个学校和每个家庭,城市巨大的耗费所形成的废物又如何组织物流等等。可以说城市物流内涵十分丰富,很有研究价值。
一般物流 一般物流指物流活动的共同点和一般性,物流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涉及全社会、各企业,因此,物流系统的建立,物流活动的开展必须有普遍的适用性。物流系统的基础点也在于此,否则,物流活动便有很大的局限、很小的适应性,物流活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作用便大大受限了。
一般物流研究的着眼点在于物流的一般规律,建立普遍适用的物流标准化系统,研究物流的共同功能要素,研究物流与其他系统的结合、衔接,研究物流信息系统及治理体制等等。
非凡物流 专门范围、专门领域、非凡行业,在遵循一般物流规律基础上,带有非凡制约因素、
非凡应用领域、非凡治理方式、非凡劳动对象、非凡机械装备特点的物流,皆属于非凡物流范围。非凡物流活动的产生是社会分工深化、物流活动合理化和精细化的产物,在保持通用的、一般的物流活动前提下,能够有特点并能形成规模,能产生规模经济效益的物流便会形成本身独特的物流活动和物流方式。非凡物流的研究对推动现代物流的发展作用是巨大的。
非凡物流可进一步细分划分如下:
按劳动对象的非凡性,有水泥物流、石油及油品物流、煤碳物流、腐蚀化学物品物流、危险品物流等;
按数量及形体不同有多品种、少批量、多批次产品畅流,超大、超长型物物流等;
按服务方式及服务水平不同有“门到门”的一贯物流、配送等;
按装备及技术不同有集装箱物流、托盘物流等;
对于非凡的领域有军事物流、废弃物物流等;
按组织方式有加工物流等。
物流的实质及其作用 现在,许多人都知道物流重要,应该重视物流。那么物流为什么重要,物流的实质是什么?物流究竟起什么作用呢?本讲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物流是物质资料,包括原材料的物理性移动,是从供给者到使用者的运输、包装、保管、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以及信息传递的过程,这就是说物流活动本身一般并不创造产品价值,只创造附加价值。这样一讲,物流是不是多余的了呢?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为什么?因为任何产品都不可能生产出来,不经过搬运装卸、包装、运输、保管就立即消费,充其量可以节省物流七大环节中的一个或两个。所以说,既然物流是一个不可省略或者说不可跨越的过程,而且,随着这个过程的发生,就会产生费用、时间、距离以及人力、资源、能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人们只有客观地熟悉这些问题,正确地对待、科学地解决好这些问题,才是惟一的正确态度和选择。笼统地说,物流的实质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保值
物流有保值作用。也就是说,任何产品从生产出来到最终消费,都必须经过一段时间、一段距离,在这段时间和距离过程中,都要经过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搬运等多环节、多次数的物流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产品可能会淋雨受潮、水浸、生锈、破损、丢失等。物流的使命就是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保证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移动过程中的质量和数量,起到产品的保值作用,即保护产品的存在价值,使该产品在到达消费者时使用价值不变。
二、节约
搞好物流,能够节约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能源,同时也能够节约费用。比如,集装箱化运输,可以简化商品包装,节省大量包装用纸和木材;实现机械化装卸作业,仓库保管自动化,能节省大量作业人员,大幅度降低人员开支。重视物流可节约费用的事例比比皆是。被称为中国物流治理觉醒第一人的海尔企业集团,加强物流治理,建设起现代化的国际自动化物流中心,一年时间将库存占压资金和采购资金,从15亿元降低到7亿元,节省了8亿元开支。
三、缩短距离
物流可以克服时间间隔、距离间隔和人的间隔,这自然也是物流的实质。现代化的物流在缩短距离方面的例证不胜枚举。在北京可以买到世界各国的新鲜水果,全国各地的水果也常年不断;邮政部门改善了物流,使信件大大缩短了时间距离,全国快递两天内就到美国联邦快递,能做到隔天送达亚洲15个城市;日本的配送中心可以做到,上午10点前订货、当天送到。这种物流速度,把人们之间的地理距离和时间距离一下子拉得很近。随着物流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国际运输能力大大加强,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使人们逐渐感到这个地球变小了,各大洲的距离更近了。
城市里的居民不知不觉地享受到物流进步的成果。南方产的香蕉全国各大城市一年四季都能买到;新疆的哈蜜瓜、宁夏的白兰瓜、东北大米、天津小站米等都不分季节地供给市场;中国的纺织品、玩具、日用品等近年大量进入美国市场,除了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低廉等原因外,则是国际运输业发达,国际运费降低的缘故。
四、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服务水平
在新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同样的经济环境下,制造企业,比如家电生产企业,相互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价格、质量、功能、款式、售后服务的竞争上,可以讲,像彩电、空调、冰箱等这类家电产品在工业科技如此进步的今天,质量、功能、款式及售后服务,目前各企业的水平已经没有太大的差别,唯一可比的地方往往是价格。近几年全国各大城市此起彼伏的家电价格大战,足以说明这一点。那么支撑降价的因素是什么?假如说为了占领市场份额,一次、两次地亏本降价,待市场夺回来后再把这块亏损补回来也未尝不可。然而,假如降价亏本后仍不奏效又该如何呢?不言而喻,企业可能就会一败涂地。在物资短缺年代,企业可以靠扩大产量、降低制造成本去攫取第一利润。在物资丰富的年代,企业又可以通过扩大销售攫取第二利润。可是在新世纪和新经济社会,第一利润源和第二利润源已基本到了一定极限,目前剩下的一未开垦的处女地就是物流。降价是近几年家电行业企业之间主要的竞争手段,降价竞争的后盾是企业总成本的降低,即功能、质量、款式和售后服务以外的成本降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降低物流成本。
国外的制造企业很早就熟悉到了物流是企业竞争力的法宝,搞好物流可以实现零库存、零距离和零流动资金占用,是提高为用户服务,构筑企业供给链,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的21世纪,企业只有建立现代物流结构,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五、加快商品流通、促进经济发展
在谈这个问题时,我们用配送中心的例子来讲最有说服力。可以说,配送中心的设立为连锁商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利用计算机网络,将超市、配送中心和供货商、生产企业连接,能够以配送中心为枢纽形成一个商业、物流业和生产企业的有效组合。有了计算机迅速及时的信息传递和分析,通过配送中心的高效率作业、及时配送,并将信息反馈给供货商和生产企业,可以形成一个高效率、高能量的商品流通网络,为企业治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同时,还能够大大加快商品流通的速度,降低商品的零售价格,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六、保护环境
环境问题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保护环境,治理污染和公害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有人会问,环保与物流有什么关系?这里不妨介绍一下。
你走在马路上,有时会看到马路一层黄土,这是施工运土的卡车夜里从车上漏撒的,碰上拉水泥的卡车经过,你会更麻烦;马路上堵车越来越厉害,你连骑自行车都通不过去,噪音和废气使你不敢张嘴呼吸;深夜的运货大卡车不断地轰鸣,疲惫的你翻来复去睡不着……所有这一切问题都与物流落后有关。卡车撒黄土是装卸不当,车箱有缝;卡车水泥灰飞扬是水泥包装苫盖问题;马路堵车属流通设施建设不足。这些假如从物流的角度去考虑,都会迎刃而解。
比如,我们在城市外围多设几个物流中心、流通中心,大型货车不管白天还是晚上就都不用进城了,只利用二吨小货车配送,夜晚的噪音就会减轻;政府重视物流,大力建设城市道路、车站、码头,城市的交通阻塞状况就会缓解,空气质量自然也会改善。
七、创造社会效益和附加价值
实现装卸搬运作业机械化、自动化,不仅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也能解放生产力。把工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这本身就是对人的尊重,是创造社会效益。
比如,日本多年前开始的宅急便、宅配便,国内近年来开展的宅急送,都是为消费者服务的新行业,它们的出现使居民生活更舒适、更方便。当你去滑雪时,那些沉重的滑雪用具,不必你自己扛、自己搬、自己运,只要给宅急便打个电话就有人来取,人还没到滑雪场,你的滑雪板等用具已经先到了。
再如,超市购物时,那里不单单是商品便宜、安全,环境好,而且为你提供手推车,你可以省很多力气,轻松购物。手推车是搬运工具,这一个小小的服务,就能给消费者带来诸多方便,这也是创造了社会效益。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能够看到,物流创造社会效益。随着物流的发展,城市居民生活环境,人民的生活质量可以得到改善和提高,人的尊严也会得到更多体现。关于物流创造附加值,主要表现在流通加工方面,比如,把钢卷剪切成钢板、把原木加工成板材、把粮食加工成食品、把水果加工成罐头,名烟、名酒、名著、名画都会通过流通中的加工,使装帧更加精美,从而大大提高了商品的欣赏性和附加价值。